單霽翔:文化遺產,保護和利用不是目的,傳承才是

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什么?在2021“讀懂中國”國際會議(廣州)“新視野下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”專題論壇上,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、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給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“保護也不是目的,利用也不是目的,真正的目的是傳承。”他說,“把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,經過我們的手能夠健康地、完整地、真實地傳給我們子孫后代,這才是真正的目的。”
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
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。“百年前,中國考古從國際合作起步。1921年,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中國的考古學家一起,發現了周口店猿人遺址,也發現了河南的仰韶遺址,并且在仰韶遺址開始了考古發掘,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序幕。”單霽翔介紹道。
在他看來,“百年來,中國考古學不斷發展,考古學家在中華大地上勤奮地發掘、研究、探索,逐漸地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一問題更加清晰。特別進入新世紀,夏商周斷代工程使考古學年代序列更加準確。”
中華文明的探源實證了中國文化、中華文明在5000年前就已經存在,遺址遍布如漫天星斗,遍及長城內外、大江南北。
單霽翔說,以杭州良渚遺址為例,2005年考古學家在良渚遺址發現了古城遺址,囊括內城、外城、中間的工程,其中內城約有3平方公里,是北京紫禁城的數倍大。
2017年,良渚遺址周邊發現了龐大的水利工程遺址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良渚遺址時,給予的評價是:它改寫了世界的水利史。因為它是5300年前人們的創造,所以良渚古城遺址毫無爭議地成為了世界遺產,實證了中華5000年前的文化存在。
申遺推動文物遺產保護煥新
我國的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都取得了哪些成績?文化遺產保護又有哪些新的氣象?單霽翔從今年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兩件大事說起。這兩件事,一件是致敬考古百年,另一件,則是今年在中國福州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。
單霽翔說,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已經是第二次召開。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,會議上制定了一項規定:無論國家大小,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,以平衡文化的多樣性。
單霽翔羅列了從2004年至今我國申遺成功的項目,“一步一步走來,隨著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報成功,中國成為了全世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。”
“關鍵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也有了新氣象。”他說。
中國的文物保護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是高度融合的。“一方面,我們開始關注文化要素的遺傳保護,也開始關注文化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觀保護。另一方面,我們不但關注靜態的遺產,而且開始關注古村落、歷史街區、工業遺產、農業遺產等活態的、動態的遺產保護。”單霽翔說。
歷史鏈條不能斷裂,在關注古代、近代史跡保護的同時,當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不能忽視。文化遺產保護也從一座橋、一座臺、一個古建筑群的點面保護進一步擴大,走向對文化線路、現行文化遺產的保護,如茶古道、秦蜀古道、萬里茶道、中東鐵路。
“我們不僅關注宮殿、寺廟、紀念性建筑的保護,也開始關注一些傳統民居、老字號等與鄉愁、家族文化相關的鄉土建筑。在物質要素的保護以外,也關注非物質要素的保護。”單霽翔認為物質要素和非物質的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。
“當前,我們也在關注民間文化遺產保護,并將之拓展到不同人生活的社區、街區、村落,同時,也關注到那些傳統民居、鄉土建筑、工業遺產等。從保護靜態遺產到保護更多活態動態的遺產,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和我們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”單霽翔說。
他表示,在這樣的情況下,文化遺產保護是億萬民眾都應該有權利和有責任去參與的一項事業。要把更多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、參與權、監督權和受益權賦予民眾,讓人們知道我們的生活中就有文化遺產。“因此,我們平時的立場和觀念也要轉變,不要把文保視為專業的、系統的、行業的工作,它應該是一個社會公眾都能夠參與和知曉的事情。”
南方日報記者 鄭慧梓 郎慧
文化新聞精選:
- 2021年12月15日 16:10:09
- 2021年12月15日 11:07:15
- 2021年12月15日 10:00:04
- 2021年12月14日 18:13:12
- 2021年12月14日 14:37:12
- 2021年12月14日 10:52:31
- 2021年12月14日 10:12:52
- 2021年12月14日 09:40:50
- 2021年12月14日 09:15:57
- 2021年12月13日 19:04:46